醫用口罩發展演變漫談
2020年08月18日 | 點擊數:553 | 【
大】【
中】【
小】
——從“重復使用”到“一次性使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市場上的口罩需求量急劇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口罩是疫情防護用品以及疫情對口罩制造業產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外,還有一個人們習以為常、容易忽視的原因:大部分醫用口罩是一次性的。
實際上,醫用口罩誕生之初,均是可重復使用的。20世紀60年代后,一次性醫用口罩才逐漸取代了可重復使用的口罩。那么,口罩是何時誕生的?又是如何從重復性使用轉變為一次性使用的呢?
誕生于預防手術感染
在早期的現代歐洲,預防傳染性疾病的衛生措施就已包括使用面具遮蓋口鼻,主要通過在面具中塞滿香料、藥材以消除所謂的有毒空氣。比如,在鼠疫流行期間,醫生在行醫時,不但會從頭遮到腳,還會戴上鳥喙狀的面具。不過,到了18世紀,這種做法已經被逐漸淘汰。如今我們使用的醫用口罩的起源,主要可以追溯到手術領域對感染的認識:外科口罩的誕生,起初是為了保護手術患者,防止外科醫生污染他們的傷口。
19世紀60年代,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注意到了患者在術后傷口化膿的過程,聯想到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著名的肉湯實驗,李斯特猜測是細菌引起了傷口感染,并在臨床實踐中驗證了抗菌劑可以避免感染。
19世紀80年代,有外科醫生提出手術過程應無菌操作,這相當于將關口前移,在手術源頭預防感染。顯然,無菌操作對手術環境的衛生條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因為醫生手部、儀器等都會給患者帶來感染風險。此外,當時一位波蘭的外科主任Johann Mikulicz及其合作團隊還通過實驗證明,呼吸道飛沫也能攜帶活細菌。因此,1897年,Mikulicz醫生開始在工作時佩戴口罩。在他的描述中,口罩是“用兩根繩子將一塊紗布綁在帽子上,覆蓋臉部以遮住鼻子、嘴和胡須”的器具。在法國巴黎,外科醫生也于同年開始在手術室佩戴口罩。
自此,口罩代表了一種控制感染的新策略:預防接觸細菌,而非用抗菌劑等化學物質殺死細菌。像很多新事物一樣,這種策略起初不乏爭議,但很快,口罩就在外科領域變得越來越普遍。后來,更多醫務人員開始習慣佩戴外科口罩,以避免患者傷口感染。
成為預防傳染病“利器”
有意思的是,現代醫學口罩雖然誕生于外科領域,但不久后又和“鳥喙面具”殊途同歸,在傳染病防治中進一步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1910年中國東北鼠疫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東北鼠疫期間,伍連德博士采取了兩項重要的防疫措施,其一是隔離患者,其二便是設計了“伍氏口罩”并大力推廣。大洋彼岸,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美國一些城市強制要求警察、醫務工作者甚至居民佩戴口罩,當時舊金山的流感死亡率下降,可部分歸因于口罩策略。顯然,此時口罩的應用已經超出了手術室范圍:不僅能夠保護患者,還能保護佩戴者免受感染。
與此同時,醫用口罩也在不斷發展創新。盡管口罩的功能已經得到普遍、一致的認可,但在20世紀前期,醫學專家仍在不斷改良口罩的材質和設計,以進一步提高其使用效率。早前的醫用口罩通常是由幾層紗布制成,有時還加上一層防水材料并用金屬框架固定。且大多數醫用口罩都是可清洗的,金屬部件也可以消毒,從而方便口罩長期反復使用。1918年,曾有醫學研究人員記錄:“口罩可能會被反復清洗,并無限期地使用。”
為了確保使用效果,有不少研究測試并比較了可重復使用口罩的細菌過濾效率,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用口罩過濾細菌噴霧,或志愿者佩戴口罩后收集飛沫進行培養實驗,以及在實際臨床環境中開展觀察性研究。總的來說,不同口罩過濾細菌的效果差別很大。但醫學人員認為,當正確佩戴時,口罩的確能夠防止感染。
從可重復向一次性轉變
20世紀30年代,一次性醫用口罩開始出現,到60年代逐漸變得流行,護理和外科領域的專業期刊上開始出現新型過濾口罩的廣告,這些口罩由無紡布或合成纖維制成,均為一次性使用,廣告凸顯了新型過濾口罩的功效以及其舒適、方便的特點。不同于傳統醫用口罩,此類口罩緊貼面部,不僅能過濾呼出的空氣,還能更好地過濾吸入的空氣,而發揮這些功效的面料材質在消毒過程中容易變質失效,因此,此類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隨后,醫院開始普遍采納“一次性使用系統”的觀念,隨著注射器、針頭、托盤和手術器械等醫用耗材的迭代,加之此前的推廣效應也已經讓很多醫務工作者對一次性醫用口罩持歡迎態度,一次性醫用口罩廣泛進入醫療系統,得到普遍使用。與重復使用口罩相比,一次性口罩可以降低污染風險,有助于減少人力成本,便于院內用品管理。此外,比起以前要拆開封條、高壓滅菌再重新組裝,一次性的口罩要顯得方便得多。
那么,從功效上講,一次性口罩是否真的比重復使用口罩的防菌效果更優呢?當時的研究結果并不完全一致。
1975年,一項針對工業化生產的可重復使用口罩的研究發現,如果設計足夠好,由四層棉布制成的可重復使用口罩的細菌過濾效果,優于一次性紙質或合成材料口罩。然而,更多研究沒有納入傳統可重復使用口罩,也有部分研究將手工或自制(而非工業化生產)的棉布可重復使用口罩與工業化生產的一次性口罩相比,結果是后者的細菌過濾效果更勝一籌。這些研究雖然并不全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傳統可重復使用口罩存在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制造商或者專家學者對傳統口罩進行進一步改良的意愿。誠然,經過多年發展,口罩制造技術已經取得長足發展,一次性口罩的防護效果已大大提升,對佩戴者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絡上流傳各式各樣的一次性口罩“消毒”方法,一些學術機構也在積極探索對一次性口罩消毒方法的研究,以緩解口罩供應緊張的局面。美國FDA此前也授予了創新個人防護用品(PPE)消毒技術緊急使用授權,Battelle公司每臺CCDS重癥監護消毒系統(Critical Care Decontamination System)每天能夠對8萬個N95口罩進行消毒,同一個口罩可利用此系統反復消毒多達20次,且不影響口罩的防護功能。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口罩仍然會是重要的個人防護用品。人們會繼續使用一次性口罩,還是推動可重復使用口罩的復興?無論如何,口罩或將迎來新的改進。
(來源:中國醫藥報)